从我个案的经验来看,凡是感觉咨询没有效果的无外乎就是两种:首先,期望一次咨询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;第二,从心底抗拒改变的。
很多人习惯从自己的求医经验来看待心理咨询,认为心理咨询和医生一样,肯定是对症下药,然后药到病除。
殊不知心理改变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,不是所谓的咨询师几句话,你就醍醐灌顶,从此改过自新,过上了幸福的生活。
更多的情况是咨询师带着来访者共同探访成长历程,经历了内心的反复撕扯、信心的反复构建,不断的推倒重来,从希望到绝望,从绝望到重燃希望,可能伤痕累累但浴火重生的过程。
如果理解成医患关系的话,你可以理解,你患的不是感冒,而是一个慢性疾病,需要一个漫长的医治过程。
所以,心理咨询真的不是聊天那么简单,要想心理咨询真的“有用”也不是只要咨询师“够专业”就行那么简单。真的需要咨访双方共同努力才能达成一个大家都满意的结果。
那些一次咨询发现没有解决问题,又不舍得花钱继续咨询反过来却骂咨询师是骗子的也大有人在;
那些咨询了长达一年甚至多年没有效果的也大有人在,因为他们从本质上就不愿意“改变”。
医术再高明也不可能治好一个不遵医嘱的病人。
有些人把好的希望都寄托在咨询师身上,认为自己不用作出任何努力,只要每周乖乖的准时坐到咨询室里,问题就会得到解决。
我有一位来访,经济条件特别好,跟我说,我不怕花钱,跟你聊天特别开心,咱们什么时候聊好了,什么时候结束,几年都没关系。
这是典型的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咨询师身上了,这种心理状况,就算咨询十年,也不会有实际效果的。
所有的心理困扰若想解决,归根结底就只有一个途径,那就是改变。但是这个改变一定是你自己做出的。那咨询师可以做什么呢?
1、告诉你:该改变什么?
咨询师可以帮你梳理情绪,分析现状,可以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指出来访者的核心问题是什么,需要从什么方面作出改变。
在这里识别问题很重要,比如我一个来访者,她在咨询中不断的抱怨丈夫不愿意和她沟通,一下班就摊在沙发上玩游戏,她说什么丈夫都是敷衍的态度,然后开始一一列举丈夫的罪状,我几次想要插言都没有成功,她仿佛陷入到自己的世界里,完全遗忘了我的存在。
后来在她调整呼吸停顿的时候,我终于插上了一句话,我问她,您今天咨询想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?
她说,我就是想问下我们夫妻的感情是不是出问题了,我现在天天疑神疑鬼,总是怀疑他出轨了,您看我是不是有心理问题?
我说您有没有想过,您丈夫实际上也是想和您沟通交流的,但是由于您的沟通模式一直都是单向的,就是您一直在说,他根本就插不上话,久而久之,他就不愿意跟你沟通了呢?
来访者才恍然大悟,知道自己的问题不是所谓的心理问题,可能就是沟通模式的问题。
2、告诉你:该怎么改变?
很多来访者很清楚自己的问题是什么,也了解形成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,但是不知道怎么改变。
我曾经有一位讨好型人格的来访者,一进门就言明:老师,我也是学心理学的,所以您不用帮我分析问题,我知道我的问题是什么。我也知道我的这种人格形成是和童年时期母亲对我要求严格有关,我害怕母亲,怕拒绝她、反抗她会受到严厉的惩罚。所以我现在害怕拒绝别人,我害怕提出反对的意见,实际上我是害怕冲突。我知道害怕与人发生冲突是害怕与父母发生冲突模式的迁移。我现在很痛苦,我很想改变,可是却屡屡失败,您就告诉我该怎么改变……
恭喜这位来访者,他通过自省以及自我分析完成了首步:识别情绪以及问题,并且创建了改变的动机。
接下来他需要第二步,也是重要的一步,就是去实践改变。
而很多来访者都是卡在了这一步,俗话说:江山易改,本性难移,改变是很难的。尤其是把改变的希望寄托在咨询师身上的来访者,更是难上加难。
咨询的实际意义是“助人自助”,所以能帮助你的只有你自己,完成的是自我救赎。那咨询师如何“助人自助”?
首先,咨询师要帮来访者自己意识到改变的必要性,而不是直接告诉来访者,你应该做出改变。
其次,要和来访者共同制定医治方案和计划,并且监督执行、评估医治效果,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医治方案。
比如说刚才那位讨好型人格的来访者,我们共同制定的改变计划是,每天进行15分钟的场景冥想,以及每周一次的现实拒绝训练。
一周之后,我们会共同对上一周的训练感受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,并对下一周的进阶训练作出规划。
用来访者自己的话来说,如果没有咨询师的帮助,就算我知道这种训练的方法也没用,首先,没人监督,我肯定不能坚持,因为本来就有畏惧情绪。第二,就算我执行情绪训练了,但是却没人帮我评估效果和分析感受,我自己也无法去真正改变。
所以说,然后让来访者摆脱困扰的实际是他们自己,如果离开咨询室该干嘛干嘛,靠着咨询室里的短短一个小时,根本就解决不了任何问题,正所谓,一个装睡的人,谁也叫不醒,更何况咨询师。
如果本身不想改变,也没有改变的毅力和决心,奉劝不要做心理咨询,浪费钱。如果想改变,但是不得其法,那么我相信咨询师可以帮助你。